查看原文
其他

大龄单身同志去哪儿了

北京同志中心 北京同志中心 2019-04-21

总有那么几个时刻,我们真的希望身边有个人陪我们聊聊天,能在我们脆弱的时候搭把手,借个肩膀。


大龄单身的挑战

刚年满三十的我,难免开始注意到这样的现象:无论是社交软件、同志酒吧、还是在各LGBT组织举办的线下活动中,充满了更年轻、更有活力的20岁出头的学生,或是初入职场的青年。30岁以上的单身同志如同人间蒸发一般,纷纷从同志社交舞台中退场。不难想象,有些大龄同志已经找到了理想伴侣,有些人可能只是忙于琐事无暇露面,有些人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。但可能也有些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,自己在同志圈已经不再“合群”了。许多人看不到同志生活的希望,进入异性婚姻中。


大龄单身生活并不容易,除了要承受一个人生活的经济压力,还经常被视为社会的异类。当了解到我们一把年纪,却孑然一身的时候,我们的家人、同学、同事通常会想:“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?”如果你过得不够亮丽,别人会认为你生活悲惨、性格古怪、缺乏魅力,也许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毛病和怪癖。如果你过得还不错,别人会批评你自私、挑剔,只考虑自身的享乐,不为自己的父母和家庭着想。即使是充满善意的人,也可能会觉得你的生活是不完整的、有感情缺憾的。


对于同志来说,单身生活更是雪上加霜。首先我们需要应对社会的期待:亲友的催婚、朋友与领导的相亲邀请令人不堪其扰。更为难熬的是内心的孤独感。在直人主导的环境中,同志个体本来就常有不被周围人理解、或是难以融入群体的困扰。随着年龄的增大,身边亲密的朋友逐步走入婚姻殿堂,搬去其他城市,曾经珍贵的友谊难免走向疏远,其打击不亚于一次分手。总有那么几个时刻,我们真的希望身边有个人陪我们聊聊天,能在我们脆弱的时候搭把手,借个肩膀。


LGBT社群无法复制异性恋的“恋爱-结婚-生子”路线。缺乏制度化的婚姻保障和非制度化的社会支持,使得建立稳定的伴侣关系更为困难,这加剧了我们内心的不安全感。我们中的很多人是独生子女,并且在一生中都不会有自己的孩子。这些都使得“孤独终老”,这一同志最不愿意面对的命题,变得无比现实。


重新思考单身生活

这么听起来,做一个大龄单身同志简直悲惨极了。事实上,重回单身后的几个月,在上述焦虑和孤独之余,我还有几分享受单身的状态,它让我更为坚强、自由、独立,让我能深入地思索人生道路的选择,以及亲密关系的不同可能性。


我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,例如阅读、打网球和刷《公园与游憩》上(好吧,刷美剧可能不算啥健康的兴趣)。我将更多精力投入在中心的志愿服务中,并从中收获了很多友谊。我也重新寻找事业发展的野心,开始去探索新的可能性,而不是考虑如何和伴侣两人安顿下来。

北京同志中心调研组的会议,有时候比恋爱更消耗精力(哈哈)


单身生活最重要的一课,是告诉我不管感情道路是否顺利,也要在其他方面寻找人生的激情——一份充实而有意义的工作,一个可以陪伴终身又充满新意的业余爱好,一段新的友情......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。


单身生活也给我们更多情欲探索的可能。我和朋友一起去了从未去过的同志酒吧,也尝试着开始使用社交软件,也喜欢的人约会。接受单身这一现状,我得以去关注情感交流的过程,不必把恋爱或婚姻当做终极目标。当然,也有人会追求身体的性愉悦,这并不代表道德或精神的腐化,每个人都有权利在某个时间放松自己,享受性的满足。单身生活最大的好处之一,是我们对自己身体的完全掌控和自由支配。


即使现实不全部尽如人意,一个人生活的单身基佬,也很可能比未婚或已婚的直男更为独立自主。我们会自己做饭、自己打扫卫生、自己布置房间、自己穿衣打扮(虽然我承认自己的衣品很糟糕),因为我们不会像很多直男一样,期待有一位女性来承担家务、照顾自己。


和很多单身者一样,我依然期待能够找到彼此理解、相互陪伴、心有灵犀的伴侣。但我也强烈地感受到,我们自身的价值,并不因我们是否结婚、是否有对象而改变。我会以饱满的热情面对事业和生活。那些志同道合的伙伴,以及曾经施以援手、陪伴我走过低潮的朋友,在我记忆中占据的位置,一点不亚于曾经的对象。无论单身与否,每个人都可以尽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爱与幸福。


单身时代中的同志

需要指出的是,人们眼中单身者的遗憾,大多建立在对于婚姻和亲密关系的浪漫想象中。现实中的婚姻绝非两个人之间的私事,而是一种包含了宗族身份秩序、后代抚育、劳动分工的集法律、经济、伦理意涵于一体的社会制度。进入婚姻,就是进入一整套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中。主流性别文化中更是充满着对于女性的压迫,使她们在婚姻中承担不平等的家务、抚养和照顾职责(所谓“丧偶式育儿”),相应地压迫已婚已育妇女的职业发展机会,影响其自我价值的实现。(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讨论,可参看Rebecca Traister所著《单身女性的时代》一书)


因此,大龄单身青年已经成为愈发普遍的社会现象。2017年,全国范围内结婚率达千分之7.7,是近十年来的最低值,而同一年的离婚率高达千分之3.2,为历年最高。上海等地的平均初婚年龄接近30岁,和西方发达国家相当。单身社会的来临,将倒逼住房、生育、医疗、养老等制度的改革。

民政部发布的婚姻登记数据:近年来结婚率下行,离婚率持续上升


不论是否出于自愿,大龄单身同志本身,和其他拒绝进入异性婚姻的同志一起,也和广大的直人不婚族一起,反抗着对于“男大当婚、女大当嫁”的传统观念。在这样一个时代,婚姻将不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,单身者将越来越不被视作“怪物”般的存在,而是成为当代婚姻与家庭制度变迁的一个缩影,促进伴侣关系向更为平等、开放、多元的方向发展。单偶制婚姻之外的情感关系和性关系,包括独身主义、不婚的伴侣关系、开放式伴侣关系、以及不基于性的陪伴关系等,在过去被视为危险或另类的存在,在未来却很可能变成我们生活中的常态。


大龄单身同志的出现,还有着更为特别的意义。在大众媒体(新闻报道、电影、电视剧等)上,以及在许多直人社群的印象中,LGBT社群的形象集中于年轻、时尚、前卫的青年男性。在Gay圈内部,也充满着对于阳光帅气肌肉男的“超级阳刚”(hypermasculinity)的审美取向。这种刻板印象一方面压抑了社群中其他成员的呈现空间,另一方加剧gay社群中的个体焦虑感,似乎我们都要有个精英工作,都需要通过健身、美容、精心着装,尽可能接近最为完美的“优质”基佬形象,才能让自己具备吸引力。

Netflix自制剧《我本坚强》(Unbreakable Kimmy Schimidt)中塑造了Titus,一位荧幕中少见的活泼、自恋但热情投入生活的大龄黑人(多数时间单身)gay形象,并连续三季获得艾美奖喜剧类最佳男配角奖提名。


最近十余年是中国LGBT社群不断赋权,不断成长的年代,已经有很多“大龄”同志利用自身经济、人脉和知识资源,在LGBT社群中发挥着影响力。未来的十年,我们将迎来大龄同志数目的快速增长。现在的青年人,可能是未来的专业精英、社群领袖、创业者、捐款人、媒体代言人……哪怕只是作为平凡的同志大军的一份子,也将使LGBT社群的声音更为全面和多元。


未知的道路

单身并非是一种极端的选择,很多大龄单身同志并不拒绝亲密关系,只是更愿意以更为现实的态度面对感情,少了些许浪漫的幻想。有的人会更为慎重地选择交往的对象,寻找高质量的伴侣关系;有的人渴望爱情,但也觉得爱情并不必然比友情和事业更宝贵;有的人愿意在伴侣之外寻求性的快乐;也有人不愿意让自己落入传统伴侣感情的窠臼,觉得独身是一种更好的状态。不论怎样,单身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,大龄单身同志也不应该是引人同情的标签。每个人都有能力以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,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。


作为准大龄单身同志,有时也难免感到,前方的道路上充满着众多的不确定。但是没有谁的人生道路是一路“笔直”的。有的时候,我们踏着前人的道路前景,还有的时候,走的人多了,也就成了路。


今日作者:阿澄

I am always angry.

要赢得辩论,也要赢得人心——从美国经验看公投失利后台湾婚姻平权前景


发声小组

我们是谁?


北京同志中心发声小组

 

• 我们的核心目标是什么?


—消除对性少数群体的歧视与偏见。

—普及性少数群体的相关法律知识。

—保障性少数群体的权利及权益。

 

• 我们普及哪些方面?


—婚姻家庭:结婚与同居、财产处理、家庭暴力、领养与生育等。

—求职就业:就业歧视、职场性骚扰等。

—医疗与强制治疗:扭转治疗、伴侣签字问题、艾滋病、抑郁症等。

—跨性别:性别手术、身份证问题、荷尔蒙治疗等。


编辑:金鳞



【文章精选】


被暴打后,一个跨性别女性的回家路

T/P?女同志需要分类吗?

在吗?1/0?你情况?

北京同志中心1月newsletter

致过去与未来丨一个同志中心的十年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